快速导航
产品2
分类
人字拖 水晶杯 方向盘……是谁穿越了谁
来源:BOB手机客户端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4 23:06:38

  三星堆出土了个“火锅”?近日,随着三星堆遗址考古重新发掘,一件三星堆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被戏称为四川火锅的“祖师爷”。其实,像三星堆“火锅”这样的疑似穿越文物还有不少,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让我们为古人的超凡智慧和技艺所深深折服。

  在时尚界,挎包可以说是万能百搭经典款,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挎包了。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有一幅壁画,画面上一位近侍女头梳双丫髻,一手执杖,一手持巾,身边的树枝上挂着一只豪华女包。包的款式是永不过时的翻盖款,翻盖呈莲花状,上面还有红色的条纹。是不是非常眼熟?

  唐代有很多配饰,反而是男性佩戴得多,女性使用的少,甚至在唐代壁画中出现的女性佩戴鞶囊时还需要穿男装。你能想象吗?像马鞍包这种潮包,在唐代经常为男子所佩戴。在唐乾陵藩君长石像里,就有一些刻有马蹄形状的鞶囊。这种鞶囊上面有一个弧形的囊盖,佩戴于腰部的右下方。此外古代还有“水桶包”,那就是圆筒形的鞶囊。它的囊身并不是简单地用一张布做成圆筒状,而是分成三部分,下面还有囊底。囊口处则用绳子系口,绳口两端还精心地做了一点小装饰。唐代段简壁的几幅壁画上的男侍所佩戴大的就是圆筒形的鞶囊。

  不仅潮包,古人的潮鞋也有不少呢。新疆小河墓地出土有一双皮靴,根据碳十四检测结果为,它距今大约3800年,属于我国夏商时期。从图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皮靴已有帮底分件,鞋面也有最基本的分割,整个靴子由靴底、前帮和后帮组成,正中涂有一条红道,红道两侧穿数个小孔,内对插羽毛,一条毛绳在靴筒上绕两圈后系紧。必须得说,夏商时期的人们审美还是在线的,这时尚表达力放在现在也会是爆款吧!与现在的雪地靴比起来,从整体的造型来看,帮面的分割以及制作的工艺都非常相似,只是材料丰富了些,制作流程与工艺更加精细罢了。

  千万别以为皮鞋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战国时代,古人就已经穿上了皮鞋。这双战国时期的“皮鞜履”,憨憨而舒适的样子,难道不像白领精英必备的豆豆鞋?

  南宋时,出现了一种球靴,可以说算是“1000年前的足球鞋”了。最重要的是鞋底的铁钉——与现代球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皮靴的鞋底部镶有15颗铁钉,比赛时可以防滑,鞋帮为约3层皮革,用丝线层皮革由麻绳纳制而成,鞋面光滑,涂以黑漆,鞋筒外有供穿时扎紧的皮带。南宋球靴实际做到了功能性强、质量好、穿起来方便,可谓是良心国货。

  元代赵孟頫画有一幅《红衣罗汉图》,菩提树下,一罗汉穿着红色袈裟,盘膝而坐,左手向前平伸,掌心向上,作“说法接引”姿态。注意看罗汉下方,赫然有一双大红色人字拖,和我们穿的人字拖一模一样!让人不得不生出怀疑:这是……广东人丢下的?

  1762年,乾隆皇帝曾仿过此画(《仿赵孟頫罗汉像卷》,图中人物神态动作、背景布景、笔法风格都严格仿照原画,只在一处做了修改,那就是“人字拖”。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热爱艺术,并遵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原则,体现在这幅画中,就是把人字拖变成了俗气的红绿撞色款。

  你可能想不到,最初这种人字拖潮流竟然是僧人引领的。至迟在南宋,脚穿“人字拖”出现在行脚僧中,是印度和尚带来的。这种“人字拖”可能起源于印度,然后传入越南。据南宋人周去非在他的《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交趾人足蹑皮履,正似今画罗汉所蹑者。以皮为底,而中施一小柱,长寸许,上有骨朵头,以足将指夹之而行。或以红皮如十字,倒置其三头于皮底之上,以足穿之而行。皆燕居之所履也。”

  这幅《红衣罗汉图》中僧人的容貌和浓密的胸毛都暗示他是一位印度僧人,南宋周季常、林庭圭所作《五百罗汉图》中也多次出现红色人字拖的身影。

  “民以食为天”,古人在吃饭方面的创造力更是惊人。此次三星堆出土的“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自带鼎足,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既美观又实用。其实这种器具的用法和现代的火锅相距甚远,它的基本功能是炖煮,是拿来加热食物或者给食物保温用的,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古代火锅最早的雏形。不过,有意思的是,古人早就有分开加热食物的意识了,西汉时甚至已然浮现了分为三格或者五格的锅具,能够说是九宫格的鼻祖了。

  能与火锅相媲美的,大概只有街头美食“扛把子”——烧烤了。那么,古人也能吃上烧烤吗?答案是可以的。烧烤炉的铸造工艺,在西汉时期就相当成熟了。1969年西安市延兴门村出土了一个方形铜炉,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设计理念相当先进。你看它的上层是长槽形的炉身,底部有条形镂孔;下层浅盘形四足底座,用来承接炭灰。这可是西汉皇室御用烧烤炉,似乎跟现代的烧烤架并没有多大区别,而且西汉的吃货们可能比现代人更追求保护自然环境,设计了承接灰烬的底盘,皇家饮食,确实讲究。

  火锅和烧烤都有了,开吃吧!接下来古人的这款餐具绝对可以称为“白领同款”,它的名字叫做“越窑青瓷方格盒”,1984年出土于三国东吴大将朱然墓。没错,现藏于杭州博物馆的越窑青瓷方格盒就是三国时代的“快餐盒”,造型酷似午餐托盘,还自带小勺。难道说,距今1800年的“小白领”们就知道“领盒饭”了吗?而且一顿有这么多个菜,伙食水平不错嘛!

  在杭州博物馆,除了这个疑似穿越的饭盒,必看的还有它们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如果说越窑青瓷方格盒从材质上还是能够准确的看出它是文物的话,那么这个战国水晶杯实在是——长得太不文物了。一眼看过去,很多人会想,这确定不是我家丢的杯子吗?确定不是现代盗墓者放进去的?

  事实上,这个看上去很像九块九包邮的“玻璃杯”,属于国宝级文物,是目前为止中国出土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早在2002年1月18日,就被列进了禁止出境文物目录。最稀有的是,它是用一整块水晶打磨成的,制作难度较大。

  它于1990年10月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一号墓。考古学家们经过对杯子里的土和墓内所取的木炭标本进行碳十四实验测定,多方研究才认为杯子的年代是距今约2500年的战国时期。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历史更为悠久的穿越者,那就是这一个龙山文化条纹灰陶杯。杯子的侧面有很多道褶皱形的花纹,看起来简约但是不简单,最有意思的还是杯子的杯把,只有一个,要是没这么破碎,看起来就跟现代人使用的杯子没什么两样。它出土于河南郑州一个远古聚落遗址,经专家测定,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

  提到历史上的疑似穿越者,就必须说到一个人,此人因想法实在太超前而被认为是最可能的穿越者,他就是王莽。让我们一起看看王莽的脑洞究竟有多大。首先,是一系列颇为现代的政策,比如土地国有化、人人平等废除奴隶制、向商人发放无息贷款、政府控制物价等等。

  其次,王莽还是一位科技发烧友,为了鼓励科学研究,据说他自己还亲手解剖人体,因此被儒家认为奇技淫巧。当时有个人把羽毛做成的翅膀插在身上,然后能短暂滑翔百十步。王莽听说后立刻召见了他,并且鼓励他坚持飞行试验。

  王莽的特立独行从一件小事中能够准确的看出。《汉书》中是这样描写王莽的妻子的:“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意思说,王莽的妻子在迎接客人的时候,穿的裙子竟然只达到膝盖处。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行为被视为异类是肯定的了。

  那么,认为王莽是穿越者究竟有没什么证据呢?还真有这么一件文物,那就是收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中的“新莽铜卡尺”。据考证,它制造于公元9年,距今2000多年。不管是从原理、性能、用途上来看,这个卡尺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但这却比西方早了1700多年。虽然王莽发明的这个青铜卡尺只能借助指示线,并且还需要靠人工目测的方式计算长度单位“分”以下的数据,但结合当时古代的科技来说,这卡尺已经是很精密了。

  除了最近热搜的“火锅”,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还有个被称为穿越时空的“方向盘”。它的学名叫做 “青铜太阳轮形器”,一共有6件,最大的一件直径85厘米。它们通过分铸法铸造,中心是像轮毂一样的大圆包,四周则等分5道芒刺,最外面则有一个圆将5道光芒连在一起。

  它究竟是什么?盾牌装饰、车轮残件、方向盘……从出土之日起,它的用途便引来公众和专家源源不断的猜测。和它的用途一样让人想不通的还有工艺问题:几千年前的古蜀国人是怎么样才能做到标准的五等分圆的?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玩意儿是怎么造出来的?古蜀国当时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就会算这么复杂的数学题了?

  关于太阳轮形器的用途,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说是,这是古蜀国人太阳崇拜的体现,古蜀人制作太阳轮形器,有很大的可能是用于神庙里供奉,也有一定的可能是祭祀的工具。

  其实,这些所谓考古文物中的“穿越”物品,不过是人们在被古人精湛技艺震惊之余的一种大胆臆想。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毕竟我们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很多经验其实早就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思维中,并且被一代代地传下来,所以历史出现这样的“穿越”物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宋代美术史上,的确如周去非所述,这一时期的许多罗汉图像中的罗汉均穿着人字拖。宋代的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等文人们莫不爱好罗汉画,在罗汉画上题赞更成为时尚,后世文人争相仿效。画家刘松年能对罗汉做这样生动的艺术刻画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语境与社会生活特征的。

  无独有偶,2016年备受追捧的女鞋款型“奶奶鞋”,类似老人喜爱穿的“老布鞋”,用柔软皮革包裹脚面,追求返璞归真、穿着舒适。肥胖者的膝关节和足部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如果穿着承托力几乎为零的人字拖,比一般人更容易受伤和发生“扁平足”。

  除了几双人字拖,以及在奥运村国际区内购买的奥运会专用纪念品,向艳梅的行李箱还是显得比较空。

  近日,随着三星堆遗址考古重新发掘,一件三星堆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